Times in Balance Sheet
在准备今年的CLTP时,部门内部针对工序平衡表(Balance Sheet),也就是常说的YAMAZUMI图上的一个计算产生了一些讨论。公司内部下发的标准化作业培训清单里,提到了Target Cycle Time(TCT),这个数字是Takt Time算上OEE折损之后的保守计算。
Target Cycle Time = Takt Time * OEE%
由此联想到了在平衡表内,关于总人头的计算是用总Cycle Time(Sum(CT))除以了TT
Operator Numbers = Sum(Cycle Time) / Takt Time
讨论的点有两个
- 人头计算的公式是否应该用TCT取代TT,以及
- 在平衡表内的是否应该用TCT取代TT作为指导标线
讨论的背景是在我们课程的案例,一个模拟飞机组装线的乐高游戏里,如果在人头计算是用TCT取代TT,就会多要一个人,而如果不考虑TCT,则我们认为在平衡表里达到TT并不能满足交付,因为没有考虑OEE折损。当时的讨论并没有得出结论,回来继续研究,记录一下思考的过程。
按照理论,平衡表的横坐标,是工序(Process Step)或者人员(Operator),实践里,这个概念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会非常不同,由于行业的不同,生产工序间所需的人头的个数差异十分巨大,例如:一般装配行业通常每一个工序安排一个人头,机加工行业则尽量会安排一人多机操作,一些重型装备行业的生产则可能出现一道不可拆分的工序需要多人协作;平衡表的横坐标应该更多的使用 工序 而非 人头 来参与计算,由于整个精益生产体系脱胎于丰田,而丰田代表了一般装配行业最极致的表现形式,很多理论书籍和文章都在强调平衡表里的 人头数 而非 工序数。平衡表的纵坐标代表Cycle Time的拆分,一般的操作是将工序时间按照价值浪费分为 增值VA/必要非增值BNVA/非增值NVA,更细致的做法会按照标准化作业拆分到每一个动作再做识别。
由此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将横坐标设定为工序数,结合行业特性,在设备生产占主导的行业里,应该将TCT作为指导标线参与计算,因为此时生产工序的实际能力需要考虑OEE的折损,纵坐标中,达到TT并不代表着实际能够满足交付;
一开始我们认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适用与第一个问题,即在计算人头数量的时候也应使用TCT,但如上文所说,如果使用TCT则会多要一个人头,这个从根本上不符合精益生产的要求;在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意识到了常用但经常混淆的概念 Machine Cycle Time(MCT)和Operator Cycle Time(OCT),在计算人员数量时,参与计算的应该是OCT而非MCT或整个CT。再次回到行业差异,在人作为核心生产力的行业,CT通常和OCT一致或差异极小,但在其他以设备为核心生产力的行业,人员数的计算公式上的分子应该严格使用OCT而非CT,而此时分母上针对TCT和TT的疑问迎刃而解,由于不考虑设备的情形,此时应该使用TT而非TCT。
修改一下公式:
Operator Numbers = Sum(Operator Cycle Time) / Takt Time
参考资料: